95岁“股神”巴菲特宣布退休,而他的一则大胆预言,引发全球轰动!他说:“20年或50年后,日本和美国都将更强大!”那么中国呢?巴菲特接下来的一席话,更是语出惊人……2025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,巴菲特宣布毫无征兆的宣布,要在年底退休,同时还针对几个大国,做了一番个人点评。先说说巴菲特眼里的美国。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,美国2024年GDP达21.65万亿美元,稳居世界第一。苹果、微软、谷歌这些科技巨头就像“印钞机”,每年投入上千亿美元搞研发,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,始终引领全球创新潮流。美国的金融体系更是“全球心脏”,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的交易额,相当于一些小国全年的GDP。但巴菲特看得更深:美国的强大不仅是经济数字,更在于它能把全球顶尖人才“虹吸”过来。硅谷的工程师里,30%来自印度和中国,这种“人才聚宝盆”效应,让美国始终站在技术制高点。不过巴菲特也敲了警钟:“当你面对75亿人,而他们对你并不友好时,自鸣得意是不明智的。”这话直指美国的贸易政策。近年来美国频繁挥舞关税大棒,把贸易当武器,结果反而倒逼中国加速科技自主。就像大疆被美国制裁五次,结果北美市场份额不降反升,从芯片到电池全换成国产供应链,甚至反过来卡美国脖子。这种“制裁越狠、韧性越强”的现象,让巴菲特看到了美国霸权的脆弱性。再看日本,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,在半导体、汽车、机器人领域的优势,堪称“隐形冠军”。日本生产的光刻胶占全球90%,高端轴承几乎垄断市场,连特斯拉的电池材料,都得从日本进口。更绝的是,日本企业擅长“材料炼金术”,一块指甲盖大的陶瓷基板,能卖到一辆汽车的价格。这种“技术深水区”的优势,让日本在高端制造业中难以替代。但日本也有隐忧:人口老龄化严重,劳动力短缺像“慢性毒药”,2024年新生儿数量跌破80万,未来谁来支撑这些高技术产业?而巴菲特预言美日更强大,其本质还是基于“路径依赖”。即美国靠科技和金融,日本靠精密制造,这两条路走了几十年,短期内难以撼动。但他对中国的评价却跳出了这个框架,用“奇迹”来形容。中国的“奇迹”体现在哪儿?看看2024年的科技突破就能略见一斑。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“本源悟空”上线运行,首台1.2万米深智钻机交付,大洋钻探船“梦想”号入列,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把“卡脖子”清单,变成了“攻关清单”。美国封锁芯片,中国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芯片产量,2024年占全球41%,反超台积电成为全球第一;美国限制AI芯片出口,中国用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搭建算力网络,华为昇腾910芯片性能直逼英伟达A100。这种“被逼出来的创新”,让中国在科技自主的道路上越走越快。军事上的突破同样惊人。2024年076型两栖攻击舰下水,歼-35A隐身战机亮相珠海航展,福建舰完成首次海试,双航母编队在南海展开实战化演练。中国军费占GDP比重仅1.3%,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,却能在关键领域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这种“精准投入”的智慧,让巴菲特看到了,不同于美苏军备竞赛的新路径。不过巴菲特的“奇迹”论里,还藏着一层更深的逻辑。那就是,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重塑全球规则。过去几十年,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是“中心-边缘”结构,中国是“世界工厂”,美欧是“消费中心”。但现在中国正在打破这种格局:“一带一路”让沿线国家用上中国高铁,RCEP让东南亚产业链深度绑定,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绕开SWIFT。这些“去美元化”动作,正在动摇美国的金融霸权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用“新型举国体制”集中力量办大事,从芯片到航天,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,每一步都在改写游戏规则。未来20年或50年,这场“惯性”与“韧性”的较量,将决定全球格局的走向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:中国的“奇迹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而是无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,是企业家在制裁夹缝中拼出来的,是14亿人勒紧裤腰带搞创新闯出来的。这种“不服输”的精神,才是中国真正的“奇迹密码”。参考资料:凤凰网财经